华为人均收入超100万,背后的逻辑很简单!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人均收入 人均利润怎么算 华为人均收入超100万,背后的逻辑很简单!

华为人均收入超100万,背后的逻辑很简单!

2024-07-07 12:2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同时,据第三方数据统计:国内1866家A股公司中,2018年员工人均酬在“10-20万”区间的企业,超过半数;在“5-10万”区间的企业,占比为30.21%,而人均薪酬超过100万的,只有6家企业。

而华为公司作为国内的一家非上市公司,员工年收入为什么远远高于国内上市公司?

其实华为公司的人均薪酬,并不是一开始就很高。

这组数据来源于华为公司内部HR高管,是华为与同行业公司在2012年到2018年的“人均薪酬”对比。

2012年,华为的人均薪酬是4.9万美金/人,远低于三星、诺基亚、爱立信;到2018年,华为人均薪酬提升到了10.6万美金。相比之下,三星、诺基亚、爱立信仍然是8-10万美金左右,基本没有太大的增长。

华为是怎么做到人均薪酬增长如此之快的?

背后的秘密,其实很简单。

根据华为公司官网的年报,我们看一下2012年到2017年华为公司的销售数据:

华为2012年的销售收入是2200亿人民币,2017年的销售收入是6036亿人民币,5年时间增长了174%。而利润从154亿人民币增长到了475亿人民币,5年时间增长了208%。

同时,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重要的数据。那就是这5年时间,华为公司的人数只是从13.7万人增加到18万人,只增长了31%。

所以这5年时间华为公司的人效提升是非常大的。

再看后面的薪酬包(支付给员工的总薪酬),2012年是481亿,2017年是1403亿,增长率是192%。

所以,华为公司人均薪酬增速如此之快,无外乎是两方面的贡献:

一方面,是公司收入规模的增长;

另一方面,是人效的增长——也就是在业绩翻倍的情况下,人数只增长31%。

那么,华为是如何让公司收入翻倍,而人数只增长31%的呢?

很多管理者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在于HR部门特别擅长谈判,能够跟业务部门博弈编制。

如果只是靠博弈,最终将会陷入“囚徒困境”,很难保障人数可控的同时还保障业务增长。

据华为公司工作过20多年的人力资源高管透露,真正保障华为如此高人均 薪酬的背后,在于华为有一套薪酬包机制,尤其是工资包管理机制。因为华为公司的薪酬包是和收入、利润有直接弹性关联的。

华为工资包的管理架构,其中包含经营性工资包和战略性工资包。

经营性工资包主要是针对成熟型业务,它是一种弹性管控。

其中有两个指标的公式:

E/R:工资包占销售收入的比重;

E/CGP:工资包占利润的比重。

有了这个指标管控,各部门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编制,而是看你的业务。如果业务做的大,你的工资包就越大。每个部门也就会形成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。

比如,面对同样的业务目标,100个人完成和90个人完成,所分的工资包是一样的;如果90个人就能完成业务目标,就不需要再多10个人的编制。

这样,业务部门就不会再与HR博弈编制的问题。

很多公司在年初做人员预算的时候,首先基于业务基线做出业务预算,整体业务量清楚了之后,再提出业务的编制预算,有了编制就可以生成明年的工资包需求。

这样工资包的定额管理或定岗定编,始终不能跟业务部门在编制上达成一致,人效目标也很难提高。

而华为公司有什么不一样呢?

华为也有用到这样的方式,但除了自下而上的预算管理,华为还有自上而下的财务约束。

华为要看业务部门所提报的工资包预算是否符合E/R或者E/CGP的要求,每年要有所改进。

比如成熟业务每年需要改进5%,成长型业务需要改进10%,没有改进的目标会被直接否决。

业务部门一旦受到这个财务指标牵引后,管理动作也就会发生变化。

首先,要实现业务的增长,把盘子做大才好分得更多。

其次,就会思考如何提升人效。比如,同样的业务过去是5个人干,现在能不能实现4个人干。

再次,就是控制招人节奏。当业务不明朗的情况下,年初虽然提报了人员编制预算,但也会放缓进人的节奏,到了下半年业务明朗了,再决定是否招人。

最后,还有人员结构优化、加薪节奏等方面。

最终也就实现了业务部门的自主管理、自我约束,自己思考如何提升人效以提升薪酬。

为了更好地理解,我们分析一个实际的管理案例。

在2017年的时候,某部门收入是2亿,人数是100人,工资包是1000万,E/R是5%,人均薪酬是10万/人。右边是2018年的预算方案,一共4套方案。

那我们可以看到A和B方案的E/R没有任何改进,这就意味着工资包是在恶化的,这是肯定通不过的。

而C和D方案的E/R值都有改进,只不过实现路径有所差异:

C方案是通过开源的方式,增加收入;

D方案是通过提升人效的方式。

比如说针对这个部门而言,目前属于成熟型业务,规模已经无法上去,那只能想其他的办法。比如过去是配100个人,现在只需要配92个人,就会把部分人员分流出去。

所以,通过E/R值的改进,倒逼着业务部门,要么把规模做上去,要么把人效提升上去,最终实现:增产、减人、多分钱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